初二数学知识点

时间:2023-07-12 10:07:12 初二 我要投稿

初二数学知识点大全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数学知识点大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数学知识点大全

  初二数学知识点1

  整式的除法

  1.单项式除法单项式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其特点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所得商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符号。

  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平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平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平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初二数学知识点2

  等腰梯形

  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isosceles trapezium )

  性质

  1.等腰梯形的两条腰相等。

  2.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

  3.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4.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上下底中点的连线所在直线(过两底中点的'直线)。

  判定

  ①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②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③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初二数学知识点3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用式子表示为A/B=(A-C)/(B-C);A/B=(A-C)/(B-C)(C不等于0) ,其中A、B、C是整式

  注意:

  (1)“C是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是分式基本性质的'一个制约条件;

  (2)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要深刻理解“同”的含义,避免犯只乘分子(或分母)的错误;

  (3)若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要先用括号把分子或分母括上,再乘或除以同一整式C;

  (4)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分式进行约分、通分和符号变化的依据。

  初二数学知识点4

  定义: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步骤:把分式分子分母因式分解,然后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

  注意:

  ①分式的分子与分母为单项式时可直接约分,约去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然后约去分子分母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②分子分母若为多项式,约分时先对分子分母进行因式分解,再约分。

  通过上面对数学中分式的约分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知识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

  初二数学知识点5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

  (1)式子: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an+bm+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an)和(bm+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an)+(bm+bn)

  =a(m+n)+b(m+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an)+(bm+bn)

  =a(m+n)+b(m+n)

  =(m+n)??(a+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运用公式x2+(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

  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

  (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10.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1.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2.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配方法

  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十分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3、换元法

  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属于R,a≠0)根的判别,△=b2-4ac,不仅用来判定根的性质,而且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在代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几何、三角运算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韦达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等简单应用外,还可以求根的对称函数,计论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解对称方程组,以及解一些有关二次曲线的问题等,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5、待定系数法

  在解数学问题时,若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而后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最后解出这些待定系数的值或找到这些待定系数间的某种关系,从而解答数学问题,这种解题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它是中学数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6、构造法

  在解题时,我们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构造辅助元素,它可以是一个图形、一个方程(组)、一个等式、一个函数、一个等价命题等,架起一座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解题的数学方法,我们称为构造法。运用构造法解题,可以使代数、三角、几何等各种数学知识互相渗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7、反证法

  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它是先提出一个与命题的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矛盾,从而否定相反的假设,达到肯定原命题正确的一种方法。反证法可以分为归谬反证法(结论的反面只有一种)与穷举反证法(结论的反面不只一种)。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大体上分为:(1)反设;(2)归谬;(3)结论。

  反设是反证法的基础,为了正确地作出反设,掌握一些常用的互为否定的表述形式是有必要的,例如:是、不是;存在、不存在;平行于、不平行于;垂直于、不垂直于;等于、不等于;大(小)于、不大(小)于;都是、不都是;至少有一个、一个也没有;至少有n个、至多有(n一1)个;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两个;唯一、至少有两个。

  归谬是反证法的关键,导出矛盾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从反设出发,否则推导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理必须严谨。导出的矛盾有如下几种类型: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公式矛盾;与反设矛盾;自相矛盾。

  初二数学知识点6

  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

  4、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习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它函数知识的基石。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习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初二数学知识点7

  第二章 分解因式

  一. 分解因式

  ※1.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

  二. 提公共因式法

  ※1.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2. 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 +ac=a(b+c)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彻底;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三. 运用公式法

  ※1.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 主要公式:

  (1)平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平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平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平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5. 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

  (4)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 一元一次不等式:

  ※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 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特别要注意,当不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①去分母;

  ②去括号;

  ③移项;

  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注意不等号方向改变的问题)

  ※4. 不等式应用的探索(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列不等式解应用题基本步骤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相类似,即:

  ①审: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不等关系,要抓住题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等含义;

  ②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③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④解:解出所列的不等式的解集;

  ⑤答: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五.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六.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 定义:由含有一个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

  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无公共部分,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

  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通常是利用数轴来确定.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

  (3)写出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情况(a、b为实数,且a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解)

  初二数学知识点8

  一、试卷成绩总体分析

  这份试卷,围绕学段教材的重点,并侧重本学期所学知识,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测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以及对于联系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能力等等。本次试卷命题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内容覆盖面广,题型全面、多样、灵活,难度也较大。

  成绩反映:平均分一般,及格率较高说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可以,但高分率低,说明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数学能力较弱。

  二、存在问题分析

  1、基础知识掌握好,个别同学较差

  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对基本知识掌握得较牢固。个别较差的学生个别辅导。

  2、解决问题能力不强

  在本张试题中有多个题目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这部分试题基本上都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学生的得分率较低,反映出学生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解答方法多样化,但有解题不规范的现象

  试题中有一定数量的灵活、开放的题目。可以说学生的解答方法多样,表现出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方法的多样性。试卷中有许多同学明明知道道理,却未得满分,在解题规范性上海存在问题。

  4.有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待养成

  据卷面失分情况结合学生平时学情分析,许多数学生失分可归因于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很好养成,从卷面的答题情况看,学生的审题不够认真,抄错数字,看错题目要求,忘记做题,计算粗心马虎等,是导致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们已经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际之中。他们在夯实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以及个性发展”等全方位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学习习惯等综合素质的拓展和提升。

  三、今后教学工作改进策略措施:

  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觉得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加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

  发挥教师群体力量进行备课,弥补教师个体钻研教材能力的不足,共同分析、研究和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等活动充分地感知,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坚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经常对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自我反思,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求改进的措施和对策,总结成功的经验,撰写教学案例和经验论文,以求更快地提高自身课堂教学的素质和水平。学校内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提高自身素质,构建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数学模式。《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明确地把“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因此教师应把评价的重心由关注学生解题结果转移到关注学生的解题策略上来。在肯定学生个性方法、带给学生成功感受的同时,认真分析学生不同的解题策略,并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掌握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看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2、夯实基础,促进全面发展。

  从点滴入手,全面调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建立学生的“知识档案”,采用分层教学,力求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知识缺陷,进行补缺补漏,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对比,通过单元的整理练习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游戏,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

  加强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工作。如何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位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师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做好以下工作:坚持“补心”与补课相结合,与学生多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方法指导;严格要求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对抓好中学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关注学生,培养良好习惯

  由于各种原因使得部分学生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导致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应加强学生的日常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教师在平日的练习中,应结合具体的题目,加强阅读理解,重视题意分析,通过作业及测试及时了解、反馈学生的错误,经常性的进行改错练习,发挥典型错误的指导作用,逐步培养学生认真读题、仔细分析、动脑思考的好习惯,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比以往教材的思维要求高,灵活性强,仅用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一方面要精选、精编灵活多变的针对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习惯等等,注重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初二数学知识点9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1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1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1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1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1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1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2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2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2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3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3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3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3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4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4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4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5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5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5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5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5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5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5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5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6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6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6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S=L×h

  初二数学知识点10

  第三章平移和旋转

  一.图形的平移

  ※1.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

  ※2.性质:(1)平移前后图形全等;(2)对应点连线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二.图形的旋转

  ※1.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旋转。

  ※2.性质:(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三.中心对称

  ※1.概念: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这点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2.基本性质:

  (1)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图形旋转的一切性质。

  (2)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3.中心对称图形

  (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如果将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个整体就是中心对称图形;反过来,如果把一个中心对称图形沿着过对称中心的任一条直线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

  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折叠)、中心对称(旋转)的对比

  第四章分解因式

  一.分解因式

  第四章因式分解

  一.因式分解的定义

  ※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

  二.提公共因式法

  ※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三.运用公式法

  ※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主要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

  初二数学知识点11

  设ax+by=c,

  dx+ey=f,

  x=(ce-bf)/(ae-bd),

  y=(cd-af)/(bd-ae),

  其中/为分数线,/左边为分子,/右边为分母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求方程组的解的过程,叫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消元

  将方程组中的未知数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如:{5x+6y=72x+3y=4,变为{5x+6y=74x+6y=8

  消元的方法

  代入消元法。

  加减消元法。

  顺序消元法。(这种方法不常用)

  消元法的例子

  (1)x-y=3

  (2)3x-8y=4

  (3)x=y+3

  代入得(2)

  3(y+3)-8y=4

  y=1

  所以x=4

  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x=4

  y=1

  教科书中没有的,但比较适用的几种解法

  (一)加减-代入混合使用的方法.

  例1,13x+14y=41(1)

  14x+13y=40(2)

  解:(2)-(1)得

  x-y=-1

  x=y-1(3)

  把(3)代入(1)得

  13(y-1)+14y=41

  13y-13+14y=41

  27y=54

  y=2

  把y=2代入(3)得

  x=1

  所以:x=1,y=2

  特点:两方程相加减,单个x或单个y,这样就适用接下来的代入消元.

  (二)换元法

  例2,(x+5)+(y-4)=8

  (x+5)-(y-4)=4

  令x+5=m,y-4=n

  原方程可写为

  m+n=8

  m-n=4

  解得m=6,n=2

  所以x+5=6,y-4=2

  所以x=1,y=6

  特点:两方程中都含有相同的代数式,如题中的x+5,y-4之类,换元后可简化方程也是主要原因。

  (3)另类换元

  例3,x:y=1:4

  5x+6y=29

  令x=t,y=4t

  方程2可写为:5t+6*4t=29

  29t=29

  t=1

  所以x=1,y=4

  初二数学知识点12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

  (1)式子: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an+bm+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an)和(bm+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an)+(bm+bn)

  =a(m+n)+b(m+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an)+(bm+bn)

  =a(m+n)+b(m+n)

  =(m+n)×(a+b).

  学好数学的关键就在于要适时适量地进行总结归类,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这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讲解,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边相等(SS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SAS)、两角和它们的夹边(ASA)、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AAS)、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平分这个角,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讲解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都能养成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运用公式x2+(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

  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以上内容由独家专供,希望这篇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能够帮助到大家。

  鉴于数学知识点的重要性,小编为您提供了这篇初二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数学有所帮助。

  元一次方程

  1.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系数不是O,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指的是有两个未知数的,而且未知数的质数都是1的方程式。由二元一次方程衍生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等方面的知识,一般来说,解二元一次方程都需要把方程中的未知数的个数减少,然后再解,它的方程式是X-Y=1。

  2.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y=c(其中x、y少是未知数,a、b、c是字母已知数,且ab≠O).

  3.判断一个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它必须同时满足下列四个条件

  (l)含有两个未知数;

  (2)未知项的次数都是1;

  (3)未知项的系数都不是仇

  (4)等号两边的代数式是整式,即方程是整式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解题技巧:

  每个人初学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总是会觉得十分难解的,但是只要你掌握了解题技巧,自然而然就能解开。首先要想解开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就应该是解开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步做的就是把第一个和第二个方程组合并,然后把需要解开的项移到一旁,然后合并同类项,最后就可以将解得的一个未知数带入原先的方程中,就可以得知两个未知数的值。

  通常求一个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方法是: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如3x-x/2=7变形为y=2(3x-7),给出二的一个值,就可以求出少的对应值,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方程的解。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每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由于任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让其中一个未知数取任意一个值,都可以求出与其对应的另一个未知数的值,因此,任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都有无数多个解.但若对未知数的取值附加某些条件限制时,方程的解可能只有有限个.

  初二数学知识点13

  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3、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4、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5、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6、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7、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8、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0、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1、推论1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22、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2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24、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25、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26、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27、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28、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2°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29、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0、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31、①直线L和⊙O相交d

  ②直线L和⊙O相切d=r

  ③直线L和⊙O相离d>r

  32、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3、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34、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35、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36、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3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38、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39、推论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40、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41、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42、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43、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4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45、①两圆外离d>R+r②两圆外切d=R+r

  ③两圆相交R-rr)

  ④两圆内切d=R-r(R>r)⑤两圆内含dr)

  46、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47、定理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48、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4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2°/n

  50、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5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52、正三角形面积√3a/4a表示边长

  5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2°/n=360°化为(n-2)(k-2)=4

  5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2

  5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56、内公切线长=d-(R-r)外公切线长=d-(R+r)

  初二数学知识点14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一是分类是:正数、负数、0;

  另一种分类是:有理数、无理数

  将两种分类进行组合:负有理数,负无理数,0,正有理数,正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等

  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初二数学知识点15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负数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开平方,只有在正数范围内,才可以开平方根。例如:-1的平方根为i,-9的平方根为3i。

  平方根包含了算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是平方根中的一种。

  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都只有非负数才有。

  被开方数是乘方运算里的幂。

  求平方根可通过逆运算平方来求。

  开平方:求一个非负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若x的平方等于a,那么x就叫做a的平方根,即√a=x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重点是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平方根是开方运算的基础,是引入无理数的准备知识.平方根概念的正确理解有助于符号表示的理解,是正确求平方根运算的前提,并且直接影响到二次根式的学习. 算术根的教学不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也是今后数学学习的`重点.在后面学习的根式运算中,归根结底是算术根的运算,非算术根也要转化为算术根。

  本节难点是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于联系.首先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而且各自的符号表示意义学生不是很容易区分,教学中要抓住算术平方根式平方根中正的那个,讲清各自符号的意义,区分两种表示的不同.对于平方根运算不仅数

  3.本节主要内容是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注意数字要简单,关键让学生理解概念.另外在文字叙述时注意语言的严谨规范,.

  知识归纳:如果一个正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叫做被开方数。

  初二数学知识点1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极差的概念,知道极差等于一组数据中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差。

  2、引导学生发现极差能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极端值之间的差异情况,是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3、能够列举几个利用极差进行比较的实例。

  4、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广泛思考和探索。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结实显示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大量问题的解决,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源于生活;通过与数据集中趋势比较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极差概念的理解

  难点

  极差概念的引入

  教 学 过 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

  问题:为了比较甲、乙两种棉花品种的好坏,任意抽取每种棉花各10棵,统计它们结桃数的情况如下:

  甲种棉花

  84 79 81 84 85 82 83 86 87 89

  乙种棉花

  85 84 89 79 81 91 79 76 82 84

  你认为两种棉花哪种结桃情况较好?

  操作:让学生在各个的学习小组中讨论、解释、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可以参与到某个或几个小组中倾听。在小组学习中讨论、交流发现另一个统计量极差(它有别于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反映了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思考:你能获取什么信息呢?

  发现1.甲种棉花结桃的最多数目为89,最少数目为79,其差为10;乙种棉花结桃的`最多数目为91,最少数目为76,其差为15。

  发现2.乙种棉花的结桃数据较甲种棉花的结桃更分散,分散的程度较大,说明棉花的结桃情况越不稳定。

  通过以上发现可知:甲种棉花的结桃情况较乙种棉花好

  第二步:归纳总结:

  极差定义:一组数据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这组数据的极差。

  表达式: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总结:

  1. 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最简单的统计量

  2. 特点是计算简单

  3. 极差是利用了一组数据两端的信息,但不能反映出中间数据的分散状况

  注意:极差反映一组数据两个极端值之间的差异情况,仅由两个数据评判一组数据是不科学的,要了解其他的统计量,在此为下一节的内容埋下伏笔。

  第三步;随堂练习:

  1、一组数据:473、865、368、774、539、474的极差是 ,一组数据1736、1350、-2114、-1736的极差是 .

  2、一组数据3、-1、0、2、x的极差是5,且x为自然数,则x= .

  3、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是(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极差

  第四步;课后练习:

  1、已知样本9.9、10.3、10.3、9.9、10.1,则样本极差是( )

  a. 0.4 b.16 c.0.2 d.无法确定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第一小组14名学生的成绩与全组平均分的差是2、3、-5、10、12、8、2、-1、4、-10、-2、5、5、-5,那么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 )

  a. 87 b. 83 c. 85 d无法确定

  3、已知一组数据2.1、1.9、1.8、x、2.2的平均数为2,则极差是 。

  4、若10个数的平均数是3,极差是4,则将这10个数都扩大10倍,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极差是 。

  5、某活动小组为使全小组成员的成绩都要达到优秀,打算实施以优帮困计划,为此统计了上次测试各成员的成绩(单位:分)

  90、95、87、92、63、54、82、76、55、100、45、80

  计算这组数据的极差,这个极差说明什么问题?

  将数据适当分组,做出频率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答案:1.a ; 3. 0.4 ; 4.30、40. 5(1)极差55分,从极差可以看出这个小组成员成绩优劣差距较大。(2)略

  第五步: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极差反映一组数据变化范围的大小

  2、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3、极差在分析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时,仍有不足的一面。

  初二数学知识点17

  一、四边形的相关概念

  1、四边形

  在同一平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3、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四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6、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多边形的对角线共有 条。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能引(n-3)条对角线,将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二、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平行四边形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常用点:(1)若一直线过平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交点,则这条直线被一组对边截下的线段的中点是对角线的交点,并且这条直线二等分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S平行四边形=底边长高=ah

  三、矩形

  1、矩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4)矩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矩形四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4、矩形的面积

  S矩形=长宽=ab

  四、菱形

  1、菱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边平行

  (2)菱形的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菱形四条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3、菱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4、菱形的面积

  S菱形=底边长高=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五、正方形 (3~10分)

  1、正方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对边平行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轴有四条,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和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3、正方形的判定

  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它是菱形。

  先证它是菱形,再证它是矩形。

  4、正方形的面积

  设正方形边长为a,对角线长为b

  S正方形=a*a

  六、梯形

  (一) 1、梯形的相关概念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梯形中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

  梯形中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

  梯形的两底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2、梯形的判定

  (1)定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

  (二)直角梯形的定义: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三)等腰梯形

  1、等腰梯形的'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的性质

  (1)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两底平行。

  (2)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同一腰上的两个角互补。

  (3)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4)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只有一条对称轴,即两底的垂直平分线。

  3、等腰梯形的判定

  (1)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选择题和填空题可直接用)

  七、有关中点四边形问题的知识点:

  (1)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顺次连接矩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3)顺次连接菱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4)顺次连接等腰梯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5)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6)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7)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八、中心对称图形

  1、定义

  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2、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3)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判定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九、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关系图: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数学知识点:第四章就先到这里,希望大家学习的时候每天都有进步。

  初二数学知识点18

  分式方程:

  含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整式(最简公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时,最简公分母有可能为0,这样就产生了增根,因此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

  (1)能化简的先化简

  (2)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3)解整式方程;

  (4)验根. 增根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其值应使最简公分母为0,二是其值应是去分母后所的`整式方程的根。

  分式方程检验方法

  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列方程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1)审;

  (2)设;

  (3)列;

  (4)解;

  (5)答.

  应用题有几种类型;基本公式是什么?基本上有五种:

  (1)行程问题:

  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而行程问题中又分相遇问题、追及问题.

  (2)数字问题

  在数字问题中要掌握十进制数的表示法.

  (3)工程问题

  基本公式:工作量=工时×工效.

  (4)顺水逆水问题

  v顺水=v静水+v水. v逆水=v静水-v水.

  初二数学知识点19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rectangle).

  性质

  ①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判定

  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②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④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⑤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面积

  设矩形的两条邻边长分别为a,b,则面积为ab.

  周长

  设矩形的两条邻边长分别为a,b,则周长为(2a+2b).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矩形也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初二数学知识点20

  1、形如AB(A、B都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B≠0)的式子叫做分式。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

  2、分母≠0时,分式有意义。分母=0时,分式无意义。

  3、分式的值为0,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分子=0,而分母≠0。

  4、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5、分式、分子、分母的符号,任意改变其中两个的符号,分式的'值不变。

  6、分式四则运算

  1)分式加减的关键是通分,把异分母的分式,转化为同分母分式,再运算.

  2)分式乘除时先把分子分母都因式分解,然后再约去相同的因式。

  3)分式的混合运算,注意运算顺序及符号的变化,

  4)分式运算的最后结果应化为最简分式或整式.

  7、分式方程

  1)分式化简与解分式方程不能混淆.分式化简是恒等变形,不能随意去分母.

  2)解分式方程的步骤:第一、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第二,解这个整式方程;第三,验根,通过检验去掉增根。

  3)解有关应用题的步骤和列整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一样的:设、列、解、验、答。

【初二数学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二数学必备的知识点02-01

初二数学知识点12-08

初二数学知识点06-28

北京初二数学重要的知识点12-02

初二数学下册必备的知识点12-04

初二数学必备的知识点归纳12-04

初二数学重要的知识点汇总12-04

初二数学实数知识点总结10-31

初二数学实数知识点的总结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