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百分网手机站

参照研究文献分析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与试题呈现论文

时间:2020-06-16 13:28:50 试题 我要投稿

参照研究文献分析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与试题呈现论文

  命题文本选择、命题点选取以及试题呈现,是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的三个核心环节,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对现有的研究加以综述。

参照研究文献分析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与试题呈现论文

  一、命题文本研究

  一般来说,在命题过程中,阅读文本的最终确定需要经历两个阶段:文本的选择和文本的删改。

  (一)阅读文本的选择

  1.选文内容

  关于选文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文的思想要求和内容要求两个方面。

  选文的思想要求。潘新和认为,“命题负有言说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的使命”,“命题者不但要在命题上避免负面诱导,使高考成为文字游戏,或成为巧言令色者的游乐园,而且要负起价值引领的责任。”他进一步指出:“只要是真实的表达,在整体上不违背基本的为人处事的社会规范和普世的价值观,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刘跃夫也指出:“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择应该摈弃功利主义,回归到对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上来。”

  另有学者针对某一类文体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如顾之川在分析高考传记类阅读文本时明确指出:“所选人物及其事迹对学生都具有某种人生启迪或励志作用,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传递正能量。”

  可以看出,关于阅读文本的思想性要求,专家们达成了一致认识,即注重正面、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的选择,使阅读文本对学生“三观”及思想道德情操起到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

  选文的内容要求。李晶晶认为:“我国语文阅读测试,应拓展阅读材料选择的视野,广泛选择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实际,强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真实的生活情境呈现问题,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体现学生真实的阅读水平,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

  岳伟等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指出:“试题的素材紧紧围绕社会生活、时代发展、科技前沿和中学生的客观实际,通过中学生所关心、熟悉的事例,考查考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陈玉根则提出了更为概括性的认识,他认为语料贴近考生的实际即所选材料应符合生活化、地域性和时代感等三个具体的要求。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对选文内容的批判上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如郑友霄以2004年高考语文的科技文阅读为例,认为目前的科技文阅读严重背离了学生的生活:“出题者混淆了普通阅读和专业阅读的界限,这种只有相关专业人员才能阅读和只有他们才可能读到的阅读文本拿来给我们这些可能一辈子都在进行普通的常规的阅读的考生,其阅读的价值何在呢?”

  以上正反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专家对这个问题的一致性认识:阅读文本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2.选文形式

  对选文形式的研究主要聚焦在选文文体类型、语言、长度三个方面。

  选文的文体类型。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不同文体的文本需要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缺乏“文体”思维,缺乏“文体感”即“胡读”、“瞎写”,“就是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命题文本的选择“要突出选文材料的文体特征”。然而对于高考到底应选择何种文本类型,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一些研究者从实际需要出发讨论选文类型的问题。有学者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认为高中语文课本所教的绝大多数都是经典文学作品,将文学类作品作为选考内容与高中教学实际不符,并可能导致学生文学素养下降等不利影响,因此主张应将文学类文本作为必考内容。有学者从高校学习需要出发,认为高校大学生主要的阅读对象为学术类论文,因此应该注重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单学文,2009)。也有学者从生活工作的实际需要看,认为实用文体要比文学作品有更广泛的运用,因此应该更为重视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徐默凡、李明洁,2009;李晶晶,2010)。另一些研究者从命题的可操作性角度讨论选文类型问题。冯为民认为:“小说这几年都未涉及,因为千字以内的小小说极不好找,也不易命制出有效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好题来,诗歌和戏剧也可以肯定地说是不会选的,原因也很简单:‘合适’的好诗歌和千字戏剧都不易找,也不易命制出好题来,加之几年来江苏卷从未涉及该类选文,论文和杂文不易选文,调查报告篇幅一般都较长,科普文的涵盖面较广,选择的概率相对较低。”

  顾之川也曾说:“按照《考试大纲》的规定,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报告及科普类文章等,按说这几类文本都可以考,也应该考的。但是,由于高中课改是逐年推进的,每年都有新课改实验区的学生首次使用课标卷,如果所选文本的文体变来变去,对后进入课改地区的考生显然不利。为了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实现由大纲卷到课标卷的平稳过渡,从2007年以来,全国课标卷实用类文本考查一直选用人物传记作为阅读材料。”

  以上关于高考应选用的文体类型,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分歧,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所持的结论全然不同。到底高考阅读应该选哪些文本类型?应该以哪种类型为主?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如果就事论事,似乎都有道理。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更高位的视点,综合各种影响因素,综合决策。

  选文的语言。文本的语言也是文本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与文体类型问题不同,许多研究者把它作为默会的、最基本的要求,而少见讨论。只有当阅读文本出现语言方面的问题时,才以此作为标准加以评判。如郭宗明、刘长河在评价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现代文《门》时,认为该文文字不够清通畅达,语意晦涩,是劣质文稿。张悦群对近年阅读文本出现的形式问题进行了罗列,“属于思维单向缺陷的,有四川卷《抗生素滥用》;属于论证逻辑欠严密的,有福建卷《尺度》的随意发挥”。选文的语言不仅仅是文本内容的表现形式,更是文本语言风格的直接体现,同时还决定着文本的易读性。命题文本语言也绝非文字清通即可,至少应和学生所接触的语言风格、语言难易程度相一致。对于选文的语言,应进行深入研究。

  选文的长度。关于选文的文本长度,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也少有专门的研究,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选文长度问题。一是文本的信息量,如顾之川认为,“所选材料信息量大而且集中,有所谓‘题眼’,篇幅都不太长,字数在1500字左右”。二是综合考虑答题时间及全卷的阅读量和书写量,从目前高考阅读文本的长度看,一般单篇字数在千字左右。

  对于单篇选文的字数,以上都是基于当前试卷字数的判断。虽然提出了判断字数的两条标准,但在命题时也难以准确把握。选文的长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至少和文本的信息量、易读性、内容的熟悉程度以及整卷的长度、试题的难度、答题的书写量以及考试时间等多种因素相关,值得深入研究。

  (二)阅读文本的删改

  对阅读文本的删改这一问题,近年来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多数研究者认为真实的阅读能力应以真实的阅读材料加以考查,一般不主张对阅读文本进行修改,力求保证阅读材料的原始风貌(杨书松,2008;冯渊,2010;孟佳,2011)。然而,由于难以找到完全符合命题要求的文本,所以文本删改已经成为命题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学者们对阅读文本的删改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本的对比分析

  赵道夫曾对2010年江苏卷《溜索》一文的删改情况进行了统计,一篇2000余字的文本,删改竟达59处之多。冯渊对同被2008年湖南卷和2010年江苏卷选为现代文阅读文本的《谈静》(作者:朱光潜)一文的删改进行了对比分析,原文1800多字,湖南卷命题时删为1514字,江苏卷删为872字。这些研究将阅读文本的删改细节一一呈现,并做了适当的分析。这一方面为后续研究准备了研究资料,另一方面也能唤起更多人对阅读文本删改问题的关注,从而推动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2.删改失误分析

  孙富中针对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一文的删改,指出:“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是小说丰富情节、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在试卷文本中删去了这一段(对侯菊动手改装的花轿的描写),使小说关键的‘花轿’描写显得空泛,侯菊的心灵手巧表现得不够生动具体,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小说的表现力,对考试分析解答试题造成了不必要的困难。”

  赵道夫以2010年江苏高考文学类阅读《溜索》为例,指出删改影响了考生对文章意象的理解把握,增加了考生答题的难度;全文的思路连贯性遭到了破坏,伏笔的缺失使情节突兀;改动的语言,不及原作语言生动传神。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更为严重,即改编导致知识性的错误。周维军在对照原作对2010年高考(新课标卷)现代文阅读《笔墨的超越》进行分析时发现,试卷文本中共有4个句子因改编出现了错误。如将第二段第2句话改为“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形”,与启功的原文“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定形”相比,改编中因加了“出现”一词造成了知识性的错误。目前关于阅读文本删改失误的分析,虽然都是针对具体文本中的具体问题,但透过它们却反映出阅读文本的`删改过程中一些值得注意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3.删改的原则和方法

  冯渊认为“删”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第一,不要任意改变原文的行文习惯。每个成熟的作家都有其行文风格,相同的意思,每个人的表达不一样。命题者对名家作品的语气和行文风格的随意改动,既无必要,又有失尊重。第二,不要只为了命题而割裂文气,特别是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除了行文的逻辑主干,还有许多文采摇曳的风姿,这些顺应气脉而生的文字,如果随意剪裁,看上去似乎无关宏旨,实际上破坏了文气。周维军也认为:“命题人在整编(或摘编、改变)原作时,尽量不要改变原作的基本意思;不要无中生有;不要任意篡改原文的内容,至少应做到‘可删不可增’;不要编纂自己并不熟悉领域的材料,防止造成对原作的误读。”

  目前关于删改原则及方法的研究较少,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对文本删改的指导性不强。

  总体而言,在命题文本的研究中,关于选文的内容要求,目前已形成几条相对统一的认识,而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尤其是命题文本的文体类型、文本的语言、文本的易读性等方面,或没有充分展开研究,或因立场和视角不同而分歧很大。对于阅读文本的删改研究,主要还停留在文本的对比分析以及删改失误分析等方面,而对文本删改的方法等问题还未深入探讨。

  二、命题点研究

  在阅读文本确定后,就进入了命题点的选取这一环节。现代文阅读的命题点,一般由“阅读能力动词”+“阅读文本信息”组合而成。对于命题点选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基于文体特征的命题点研究

  章熊在其着作《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中呼吁,“注重测试材料的特点,试题的编制要从材料实际出发,注重体现材料的个性”,“测试材料的特点以及考生能够而且应该理解的内容,决定着命题的重点”。

  基于这一认识,研究者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者基于高考对阅读文本文体的划分,对不同文体类别文本的命题点选取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郑正认为:“不同文体的选文应该有着各自的测试重点。社会科学类文章的主要特点是有客观的研究对象,严谨的思维,独到的观点以及严密的论证过程,因此对于这类文体,测试要点应该放在对主要观点的把握以及对论据材料和逻辑思维的判断上,即考查学生对言语内容的理解,而不是放在词句意义的辨析与理解。文学类作品的特点是主观性强,有着丰富的情感特征,语言优美,富有哲理,这样的文本着重考查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即考察言语形式。”

  张悦群对三种类型的高考现代文阅读文本的命题点进行了探讨,认为:“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侧重语文审美能力的考查,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侧重语文实用能力的考查,论说类文本阅读题侧重语文思辨能力的考查。”

  此外,还有研究者对于某一类型的阅读文本的命题点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如针对论述类文本,徐殿东认为:“结合高考试题中论述类文章来看这两大方面的六种能力,归纳起来其实是一种根本的能力:理性的逻辑分析能力。如果抓住了这个根本,论述类文章阅读中的许多重点、难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赵康针对文学类文本,指出:“需围绕学生对文章的线索的把握、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语言的赏析方面出题。”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对于不同文体的命题点的选取,学界达成了相对一致的意见,即论述类文本取点于分析论证过程,文学类文本取点于语言形式,实用类文本取点于文章的主要内容。

  2.基于整体理解的命题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高考现代文阅读曾一度局限于考核阅读文本的细枝末节,只重视阅读材料中字、词、句、修辞、语法的考查。因其片面性、浅层次理解和肢解阅读文本的整体而遭到批判(朱伟鹏,1993)。在这一背景下,整体理解的命题逐渐受到重视,并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我国着名的语文教育家章熊先生认为:“阅读测试的整体性就是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一个认识的核心,然后判断考生哪些是已经理解的,哪些是难于理解的,确定测试重点,使试题形成一个有机的网络系统,使各题都趋向这个统一的核心。试题是分散的,但回答这些试题所构成的总的印象却是完整的。”

  他还从我国篇章学理论以及国人阅读理解与欣赏习惯的角度,认为阅读测试应该是整体性的。倪文锦先生则对阅读整体性命题的类型做了具体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涉及全文的总体构思的试题;(2)涉及全文或段落的中心意思的试题;(3)涉及全文段落层次划分的试题;(4)涉及全文或段落的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试题;(5)从全文或段落出发来考虑句子的衔接与呼应的试题;(6)涉及到透视全文中心意思或表现手法的关键词、句、段落(亦即所谓“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的试题等。章熊、倪文锦等人的研究带动了幸兴、肖中等(幸兴,2006;肖中,2006)一批新的研究人员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推动了整体性命题在高考命题实践中的发展。

  3.基于语言形式的命题

  近年来,张悦群、彭万侠、沈文涛等几位学者提出“语文学科测试的重心在语言形式”,这代表了现代文阅读命题点选取方面的一种观点。2010年,张悦群在《关于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建设性批判》一文中提出:“人类创造的每一种文体都有其各自的测试要点。对有的文体来说,形式上的特征甚至更具有本质性,更值得考查。”

  2011年,沈文涛、张悦群更明确提出,“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所测试的重心是言语内容,而语文学科所测试的重心则是言语形式”,“测试言语形式,方可‘种自己的地,肥自家的田’。”与张悦群等观点相同,彭万侠也认为:“语言的学习关注的不在于言语‘内容’是什么,而在于言语‘形式’怎么样,这是语文学科本体性的体现,是语文课有别于其他包括政治课等人文科目的主要特征”。基于语言形式的命题与基于文体特征的命题不同,它强调只要是语文阅读考试,不分文体类型,所有文本都应紧紧围绕语言形式这个中心命题。

  综上,学者们对于命题点选取的研究,在“基于文体特征命题”和“基于文本整体理解命题”两个方面已经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并在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实践中积极运用,从而推动了命题的发展。而对于“基于语言形式命题”这一新的观点,目前研究尚少,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三、试题呈现研究

  试题的呈现就是将命题点以合适的题型和精确的语言表现出来,一般包括题型的选择和试题的表述两个方面。

  1.关于阅读题型的研究

  关于阅读题型的选择,学者曾做过大量的实验性探索,前后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1984年现代文阅读正式登陆高考语文,选择题出现在阅读题中,直至1986年,阅读题主客观题并重。1987年,随着标准化考试的实验和推进,客观题成为现代文阅读的主要题型,一直持续到1992年。自1993年起,主观题比例大幅提升,并以主观题为主。

  对于语文测试题型的选择,李志强、祝新华提出了五条基本原则:根据测验目的选择题型;编制一种测验,试题类型不宜过多;选择题型还应考虑实用性原则;处理好试题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关系;语文测验题型的确定,必须服从测验内容的需要。

  那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到底应选用哪种题型?多数专家认为应以主观题为主。倪文锦教授认为:“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考试中主观试题的编制应该是主要的。”潘新和则从阅读能力考查要求的角度指出:

  “阅读的检测方式,在检测‘语文素养’和‘高效度’的指标下,势必也是以写作来呈现。这也决定了语文高考以考主观题为主。语文高考只要以能力立意,就必须以主观题进行检测,这是毋庸置疑的。”

  孙绍振一直主张阅读应采用主观题,他对客观题进行了激烈的、全面的批判,认为选择题为了提高难度而设置干扰项,“往好里说是考核学生思维的精确度,往坏里说,是逼你钻牛角尖。干扰项造成了一种人为的难度,到了比较复杂的、富于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中,人为的难度就变成了人为的荒谬”,“其结果是越复杂的问题,其标准答案就越可能带上主观武断的色彩,甚至文字游戏的味道”。他还进一步指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绝对正确的、唯一的、标准的和客观的答案。这种答案的正确性是不需要任何因果分析来支持的,与命题者确认的答案哪怕是有微小的差异的表述,都是绝对错误的。这种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不仅对人文精神、审美价值的多元价值是一种悖离,而且,对于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想象力无疑是一种扼杀。”

  总之,对于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型的选择,学者们依据高考语文的考试目的、语文学科的特点、阅读文本的特点、题型的特点等,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观点:即以主观题为主。

  2.试题表述研究

  倪文锦先生总结出编拟选择题的十条要领,其中和试题表述有关的包括:选项要简短,必要的叙述或相同的修饰语应全部置于题干中;每题只能围绕一个中心,正确答案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可特别突出,但其正确性必须确凿无疑;题干应当包含解题所必须的共同要素,并尽可能做到精炼、准确、清楚,不要把选项夹在题干中间;错误答案应对考生具有迷惑性,不要错得太明显,此种答案可以是人们经常出现的错误,也可以是一般性的误解和似是而非的内容;各个选项在形式上应该协调一致,或为数字、图形、人名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均应尽量统一,文字长短也应大体相当,以免对正确回答提供线索;选项之间不应相互重叠,相互包含,相互依赖;几个选项最好随机排列或按逻辑顺序排列,正确答案在每个位置上出现的次数要大致相等,且不要形成固定格式;所有选项在逻辑上和语法上都能与题干项衔接;题干要尽量创设新的情景,文字要自己拟定,避免重复书本上的现成的实例和措词。

  对于命题语言,更多的研究者主要通过对具体试题的分析加以研究,如徐默凡在《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语言刍议》一文中,总结了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语言四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语言表述不清、关键词含义模糊、内容分析和写作分析无法区分及命题术语不统一,并由此提出:“命题语言必须避免歧义、含混、晦涩,尽量用简洁明白的句式和词语阐明答题要求。”

  王雷通过对2006年全国高考题《绵绵土》第三道题的分析,指出试题表述中应该避免出现专业性的术语。

  试题的表述是命题语言的组织和运用,目前关于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语言的研究尚不深入,研究成果针对性不强,对试题表述的指导作用不大。

  3.阅读命题研究的主要特点

  综观整个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研究,有三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研究严重缺失。笔者曾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以“高考语文+命题”为关键词,按题名的方式进行检索,共获得论文51篇,其中与现代文阅读有关的论文22篇;再以“阅读+命题”为关键词检索,获得论文90篇,与现代文阅读有关的论文仅13篇。两项检索共获得与“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有关的论文35篇。相对于高考语文的重要影响,研究成果的数量与之极不匹配。

  (2)“试题分析”成为“命题研究”的主体。这些以“命题”为名的论文,多为“高考试题分析”,它们以高考语文试题为研究材料,主要探索现代文阅读命题的特点、出题的规律和趋势,并提出应试的策略。这种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高考应考服务。而“命题研究”重在研究试题编制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为高考命题人员提供指导,从根本上说是为命题实践服务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研究必须从“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中回归正轨,方能促进研究的发展和命题水平的提高。

  (3)研究的经验化、散点化特征明显。现有的关于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的观点一般存在于试题分析之中,并多以对试题反思的形式出现。而这种反思多就题论题,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命题、应当如何命题、题目检测的是什么行为目标、测试的效度和信度如何、试题背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等问题较少思考,经验化和散点化的特点十分明显。

  基于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的现状,语文考试专家大声呼吁“解决高考问题重在研究”,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研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36]潘新和.高考语文命题问题举隅及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1,(9).

  [2][9]刘跃夫.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命题策略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11).

  [3][12][15]李玉兰.从《光明日报》文章入选看高考语文命题规律[N].光明日报,2013,7(2):004.

  [4]李晶晶.国际PISA测评对语文阅读测试命题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2).

  [5]岳伟,王松岭.高考命题要有利于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天津市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命题刍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2).

  [6]陈玉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郑友霄.高考试题背后的支撑知识及其引导价值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2005,(4).

  [8]潘新和,郑秉成.语文高考“考什么”[J].中学语文教学,2008,(9).

  [10]杨先武.考纲不变,课改难行---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J].语文学习,2007,(5).

  [11]冯为民.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命题蠡测[J].语文建设,2008,(3).

  [13]郭宗明,刘长河.别再干“烹金鱼煮仙鹤”的勾当---高考语文试题的20年怪现状评析[N].南方周末,2004,9(23):B14.

  [14][26][31]张悦群.关于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建设性批判[J].中学语文教学,2010,(5).

  [16][17][20]赵道夫.高考卷阅读文本的删改问题---以2010年江苏高考文学类阅读《溜索》为例[J].语文学习,2010,(9).

  [18][22]冯渊.《谈静》作为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的两种命题方式分析[J].语文建设,2010,(9).

  [19]孙富中.删改: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的瓶颈---以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为例[J].语文学习,2008,(11).

  [21][23]周维军.改编不够严谨命题有欠科学---对2010年高考(新课标卷)现代文阅读题的评析指谬[J].语文学习,2010,(11).

  [24][29]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25]郑正.对PISA启示下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问题的思考[J].北方文学,2012,(1).

  [27]徐殿东.用理性的逻辑分析突破论述类文章阅读的瓶颈[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1,(4).

  [28]赵康.中学现代文阅读测试的命题研究[J].才智,2012,(22).

  [30][38]倪文锦.语文考试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2]沈文涛,张悦群.寻找回家的路---2011年高考阅读测试的“言语形式”趋势[J].中学语文教学,2011,(7).

  [33]彭万侠.尊重学科本体关注言语“形式”---谈2010年高考试题对教学的导向意义[J].中学语文教学,2010,(10).

  [34]李志强,祝新华.语文测验原理与实施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35]倪文锦.语文考试之我见[J].语文教学通讯,2004,(6).

  [37]孙绍振.语文高考研究:标准化选择题即将终结[J].中华读书报,2003,11(5).

  [39]徐默凡.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语言刍议---以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为例[J].语文学习,2009,(2).

  [40]王雷.迟早要被他们逼疯---质疑高考现代文阅读题[J].语文学习,2009,(5).

【参照研究文献分析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与试题呈现论文】相关文章:

1.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解题方法探讨

2.高考现代文阅读语句类试题的解答技巧

3.有关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解题方法探讨

4.关于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解题方法探讨

5.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的技巧及策略

6.语文考试的现代文阅读试题

7.小升初数学试题命题的趋势分析

8.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