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选 百文网手机站

古井的散文

时间:2021-07-20 09:13:07 散文精选 我要投稿

关于古井的散文

  水是生命的源泉,泉水是人类选择聚居地的要件,水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水井的发明使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水井出现之前,人类逐水而居, 并从江河湖泊沿岸逐渐向有地表水的地方迁移。在那里先人们发现了泉水,进而挖掘了水井。

关于古井的散文

  我的祖先在那个源远流长的乡村,为我们子孙留下了清甜的古井──远古气息浓厚的古井。

  我老家是壮族人民聚集居住的地域之一,众多的丘陵地貌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千百年来,人们立村居住,有村自然有井。古代的壮族先民依山坡而居住,在有泉水的田角田边开凿简易的取水井。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文明进步,人们对水井有了新的要求,把简易的土质水井建设成为石板井或火砖砌成的水井,成为人们世世代代取之不尽的源泉,也留下了无价的文物古迹!

  家乡一带的水井年代悠久,大多数已有五六百年甚至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这些古井有长方形,也有圆形,但先民们采用更多的是四方形水井。他们深知“井”的含义──用坚实牢固的四条边合围着一个“口”。这类四方形水井,边长在1. 5米左右,深度多为两三米。井内四壁用大石板或石块砌成,上位石板一般高于井台5至10厘米,以作为挡水之用,并在井台地势较低的一边开凿一个小孔,供满井的水往外溢出。井台高于地面很多,井台及周边均用石板铺砌,便于防止外面的水往井内流,同时也让人们取水挑水方便和安全。当地人习惯称这类水井为石板井。

  我们村的两口古井周边长度在1. 3米左右,深度约2. 5米。井里的水清澈见底,一分或两分钱硬币掉下井内底部都清澈可见;井水冬暖夏凉,冬季井水很温暖,不断向上冒出暖气,生产队每年都把几条罗非鱼种放到井里度过严冬;井水甘甜可口,路过井边的行人,常常停下脚步喝上几口;井水很纯净,家庭贮水缸底很少看见沉淀物,盛开水的暖壶也不积污垢。水井的'水源十分充裕,泉水又清又纯,一年四季潺湲流淌,不知疲倦的甘泉源源不绝地奉养着几百口人的山村。

  两口古井分别处于我家老屋的南边和北边,与我家几乎同处在一条坐标线上,距离大约有500米。在没有安装自来水之前,出于方便和顺应自然规律,全村约三分之二的村民习惯到村南的水井取水饮用,我家亦在其中。

  农家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必须学会做农活,谁也没有真正幸运而又快乐地度过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我与同龄人一样,在十一二岁时就学会了挑水,肩挑的木桶还拖着地面。双肩的承受力从轻到重,开始时只能担起两小半桶,慢慢地加到半桶,十四五岁就能挑满有七八十斤重的一担水。扁担连接木桶的绳子也逐渐放长,从收缩折叠四五圈到逐圈放长桶绳,经历了好几年时光。那时,虽然路程仅有几百米,但是途中还得停下休息两三次才能把水挑回家。担子沉重如山,挑完几担水,双肩即被扁担压得又红又肿,甚至浸出血迹,稚嫩的腰椎好久才能挺直。

  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请来打井队,在离村北那口古水井100多米的田边勘探钻井,建筑贮水池,为家家户户安装自来水。后来,因为供水不足,只好将村北的古水井口封闭,用水管引水注入探钻井,才能基本满足全村人的需求。村民终于告别了千百年来靠挑水饮用的日子,孩子们也少了一件压垮嫩腰的重活,多了玩耍的愉悦,过上较为幸运又快乐的生活。

  但是,自来水的水质比较差,不仅有些涩口,而且贮水缸底沉淀的污垢较多,很多村民再也不敢直接喝自来水,改为饮用烧沸的开水。

  因此,就有人留恋那口古井,一有空闲,就挑起水桶到村南古井挑回一担清凉的泉水。久居闹市、长期饮用邕江水的我自然也在其中,每次回老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挑古井水饮用。每当我站立井边,不管是时逢寒冷的冬天,或是酷暑难耐的盛夏,都会兴奋地用双手捧上井水,喝下几口清甜的泉水。那一刻,纯净甘甜的泉水在口中余味无穷,不时浸出甜滋滋的清香,使人如痴如醉。

  近年来,由于家乡的山岗不断遭受破坏,森林资源锐减,原野被开垦为耕地,水田改为旱地,生态环境逐步恶化。降雨量少了,地表水少了,古水井涓涓流淌的源泉也逐渐减缓,水位已经渐渐降低,白天几乎没有水流出井边的小孔,只有在清晨时,偶尔才看见满井的水流出小孔。

  尽管泉水流量少了,但是,井水还是那样的清澈如镜,那样的清甜可口,那样的滋润与芳香,还在以无私的情怀,带着远古的气息,用它纯净甘甜的泉水养育着山村的子孙后代。

【古井的散文】相关文章:

古井散文12-15

散文随笔:古井05-23

古井抒情散文09-01

古井的抒情散文10-06

古井优秀抒情散文08-12

散文随笔岳母村里的那口古井05-30

《古井》教案06-16

家乡的古井的经典美文09-02

课文古井教学设计06-17